上天、入地、下海、登极
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船
从古至今
人类从未停止探索与发现
探索自然的奥秘 探索宇宙的边界
而对那些探索者
人们通常称之为英雄
英雄并不遥远 就在我们身边
一起来听一听
四位荣耀凯旋的厦工机械师讲述
鲜为人知的南极科考故事吧!
01
2013年,王荣辉作为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越冬机械师,第一次踏足南极。冰天雪地中,中国科考队伍顽强的毅力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让他感到敬佩,国家认同感更是油然而生,同时也坚定了向党靠拢的决心。2014年,王荣辉在南极长城站写入党申请书。2020年11月5日,南极长城站党支部召开全体党员大会,王荣辉由预备党员转正,他也成为我国首批在南极考察站完成预备党员转正程序的党员之一。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窗外是白雪皑皑的南极长城站……这史无前例的入党场景深深镌刻在王荣辉的脑海中。
除了护航南极科考,王荣辉还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担任志愿者,甚至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爱国奉献精神在那刻形成教育闭环。
02
虽然还算是南极科考新兵,但谢文毕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和敬业奉献精神被考察队代表团点名表扬。
记得那是在中山站附近达尔克冰川一次连续36天的野外作业。科考人员在这里钻取冰心提采冰下湖水样,用于研究生物进化、地球气候变化以及南极冰盖的演变。正作业中,发电机突然停电了!这意味着什么?“钻探设备是24小时不间断运行,发电机一停电,不仅没办法提采水样,深入冰下500米的钻探设备也会被冻住。”
情况紧急,给谢文毕的时间只有10分钟!而此时,“地吹雪”越刮越烈,冰雪打到脸上先融化再结成冰,如同刀割般难受。漫天风雪中,他静下心来,认真检查,很快便发现是熄火电磁阀失灵导致发电机熄火。“我马上启动应急机制,先将另一台发电机启动,然后再来修复”。站上没有配件,他便把发电机改装成手动方式,这样便不受损坏配件的影响。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等他完成任务松口气时,才发现双手已冻得通红。
此次南极钻探试验,获取了珍贵的试验数据,同时使我国冰下湖探测技术迈入国际一流行列。“野外试钻期间,谢文毕工程师表现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机电维修能力,成功保障了发电设备和通行车辆的安全,有力地支撑了科考任务。”负责此次钻探测试的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专程给厦工股份发来感谢信。
“国家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把它完成好。”谢文毕说:“我们是盖军衔的徒弟,每次碰到困难、遇到难题,师傅身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都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榜样力量。”
03
曾应根,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区服务主管,工程师、技师,先后参加中国第35、36、39、40次南极考察,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类)、厦门市杰出人才、全国工程机械维修工个人优胜一等奖等荣誉。
自2008年加入厦工以来,曾应根先后做过流水线工人、产品研发试制、销售、服务、对外等多个岗位。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曾应根始终以大国工匠为榜样,不断精进技艺,勇于创新。他的老师吴荣锋说,曾应根是个肯吃苦有专研精神的徒弟。一次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下班后大家都走了,只有曾应根围着装载机不肯离开。最后,他在将零部件拆下来,发现一个小的零件卡住在了导致装载机油路不通,最终问题得到了解决。精益求精的曾应根,也由此登上了国家级领奖台。在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第三届工程机械修理工职业技能竞赛中,曾应根以综合成绩第三名、装载机组别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个人竞赛金牌及“个人优胜一等奖”。
在工作中,曾应根不仅自己刻苦专研,还带动同事跟他一起成长。在一次承担整机厂创新工作室维修项目时,他带领项目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试制成功一台装载机“制动系统示教台”。如今,这台示教机已经成为“盖军衔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展示教学仪器,同时也获得2014年度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这股子挑战的劲头始终贯穿曾应根,在第39次南极考察期间,曾应根和队友成功登上海拔4093米的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征服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当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他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04
(本文来自慧聪工程机械网)